普洱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切实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把统战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中心工作同谋划、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考核,始终把服务改革发展和稳定作为统一战线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按照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发挥统战优势,凝聚改革发展合力,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和国门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一、突出政治引领,高位谋划全力推动。一是及时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统战部长会议精神。学校党委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战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全省统战工作会议精神、高校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纳入各级各类培训班的必学内容,贯穿全校处级、科级、党员、教师培训全过程,团结和引导全校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在统筹谋划中推进统战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学校党委把统战工作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纳入宣传工作计划,纳入党校教学内容。党委会每年至少研究1次统战工作,部署全校统战工作。学校党委书记作为统战工作第一责任人,带头学习掌握和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法规,带头参加统战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及时向党外代表人士通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三是认真细致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社会服务,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和引导党外知识分子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及时了解、反映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建议。支持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服务学校,引导他们立足本职岗位,教书育人,不断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
二、注重培养选拔,不断夯实干部基础。一是善于发现“苗子”。 积极拓宽思路和视野,畅通推荐渠道,加强干部综合分析研判,实时掌握全校党外教职工年龄、性别、学历、专业、熟悉领域等情况,储备了一批年纪轻、学历高、素质好的党外干部“苗子”,及时发现和培养各级各类优秀党外代表人士。目前,全校共有科级党外干部25名。二是积极搭建“梯子”。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加大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有计划地选派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各类培训,积极组织和选派党外青年教职工外出学习考察、交流。2017年,共选派4名党外中层干部、2名民主党派干部、18名处级党外干部外出参加学习培训。1名无党派副院长到北京市旅发委挂职1年。三是大胆使用给“位子”。 进一步健全选拔任用机制,把优秀的党外干部放到重要平台、关键岗位使用,加大党外干部的轮岗交流力度。2017年,共选拔19名党外干部。目前,全校共有处级以上党外领导干部19人,其中副厅级1人,正处级9人,副处级9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党外教职工69人,占副高以上职称总数的43.1%。
三、加强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发展合力。学校党委积极统筹协调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少数民族和留学归国人员等,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畅通建言献策渠道,最大限度地把党外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教学、科研发展中来。一是服务科研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搞好教学科研,多出人才,多出成果,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近3年,党外教师共立项科研项目31项,占立项数的23.5%,占立项经费的11.5%。二是服务教书育人。积极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提高学历,积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书育人本领。近3年,党外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3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4项、校级精品课程、双语课程项目立项11项、获校级规划教材项目立项3项。三是服务民主建设。支持民主党派成员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他们参观、考察、了解社情民意提供条件。通过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多种形式,认真听取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工作中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促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四、加强教育引导,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誓词碑”《普洱民族团结教育读本》等载体,对广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休戚与共的思想观念。